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,每個受眾都是一個綜合經濟體,有多重身份,按照商業思維來說,每個人既是消費者,也是銷售者。大眾可以消費,也可以創造商業價值,滿足他人的需求。這就催生了一個社會特殊群體——名人,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范圍內有很高知名度的人。范圍可以小到鄰里、單位部門,也可以大到國家、世界,在其相對的范圍為眾人熟知的都可稱之為名人。名人的名氣大小通常與其所從事的職業有較大的關系,如政治人物、軍人、科學家、企業家、作家、運動員、演員、歌手、藝術家等。正因為名人的特殊,才具備了獨特的商業價值,通常都被很多企業看中,寄希望借助名人的價值為企業、產品或品牌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涂企代言:名人的商業價值還剩下多少?
名人可以是好人,可以是壞人,可以是英雄,可以是丑角,一般企業進行商業運作采用的都是正面人物。本文所講述的名人,是指經常出現的商業合作中的人物,主要包括娛樂圈、體育界、藝術界、社會名流這四類,他們是商業價值被開發利用的主流。早在30年前,名人效應就在商業中被廣泛應用,時至今日,名人的商業價值已經全面開發,市場對名人的影響力不在崇拜,轉而向名人的私人生活挖掘。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前很多電視節目開始以名人的生活為素材,且備受歡迎。那么,名人的商業價值逐漸由基本走向隱私,未來還有什么可以挖掘?
基礎商業價值:名人效應下的影響力眼球經濟
當今是一個眼球經濟時代,受眾已經厭倦了傳統的文字,企業所有的精力都轉向了抓住大眾的注意力。市場競爭的加劇,企業產品的高度同質化,同類產品競爭激烈,迫使品牌進行差異化營銷。為了突出品牌或產品的個性;為了讓產品在市場上一炮走紅;為了更好的維系受眾和鞏固市場地位,大多數經營者都選擇了由名人代言,不惜花重金邀請當紅明星,輔助一整套的市場傳播推廣,就是希望在市場份額中分一杯羹,迅速占領市場。而邀請名人,不光是能夠嫁接名人本身的關聯價值,同時它也能夠快速的吸引消費者注意,產生共鳴,促成購買。因此,現在大多數品牌都愿意采用名人代言戰術,也被很多企業奉為產品打開市場,成功銷售的法寶。
正因如此,放眼各大商場,每一個成功品牌的前面,都有一個,甚至多個光芒四射的名人。國際品牌也好,國內品牌也罷,但凡時知名度比較高的,名人代言十分普遍。而大部分品牌在挑選代言人時,都偏向于選當紅名人,最好是紅的發紫。這就導致一個代言人代言了好幾個品牌,大眾看到廣告后,很多時候都形成記憶誤差,代言人能記住,代言的品牌卻很難對上。然而隨著新興媒體的高速發展,大眾對自媒體的應用日趨成熟,與名人的距離也漸漸拉近,甚至可以互動。而名人也不再像以往總是高高在上,很多人也接地氣了,而草根名人也不斷涌現。在這種從不缺名人,而又不斷涌現新名人的時代,名人效應的價值也被大大削弱。大眾在名人效應長期熏陶下,逐漸變得麻木,名人的號召力驟降。
提升商業價值:名人生活帶來的受眾好奇經濟
隨著名人代言的泛濫,名人效應的神圣地位也遭受到市場的嚴重挑中,其商業價值也大不如從前。市場的商業需求也不滿足于基礎的名人效應,由此名人代言的內容也逐漸增多,以往只是單純的拍攝廣告片,現在合作內容延伸到來公關活動、粉絲見面會等內容,就是盡可能的利用名人的有效價值。因而企業對于名人商業價值的利用,逐漸伸向了名人的生活,通過名人的生活與產品的結合,從而更好的提升產品的號召力,也更好的突出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。而大眾消費者雖然對名人的敏感度下降,但是對于名人的生活卻是聞所未聞,這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。獵奇心理是大眾的通性,這也是每個人隱藏的心理。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,新穎獨特的東西才能夠被廣泛議論,形成社會效應。名人效應已經不再是話題,名人的私人生活才是受眾關注的焦點。
名人微博掐架會引發用戶關注風波;名人發布的一條心情說說也能帶來幾千甚至上萬的評論;名人曬孩子照片更是引起轟動,更別說其他的一些生活私密。這就是這個時代受眾對名人的需求點。因為新媒體把二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,受眾與心目中敬仰的名人也能隔空交流,因此只有名人未被發現的秘密才具備凝聚目光的獨特魅力。所以當前無論是電視節目,還是廣告,都逐漸向名人的生活轉變。電視節目脫離以往的形式,轉向受眾展示名人的生活、喜好、娛樂等,亮相是基本,參與更多其他才是節目的核心內容。如《爸爸去哪兒》、《十二道鋒味》等節目,一經播放引來廣泛收視。廣告也拋棄論以往的創意制勝,紛紛轉向展現一段生活,一段戀情,甚至是一段獨白。這是繼名人效應開發后,提升的名人商業價值,傳播名人的生活。
剩余商業價值:從影響開發到生活還有什么可挖掘?
對于受眾來說,產品沒有緊隨時代的創新,也就失去了競爭力。那么受眾對傳播,對品牌,對企業,甚至對于人的態度也是如此。而名人的商業價值對受眾而言,它就是一件無形的商品。在歷經幾十年的應用中,受眾對名人的商業價值,可謂是熱情不減,但它也是不斷從高高在上向受眾接近的過程。從開始利用名人效應,到現在利用名人生活,名人的神秘感也逐步被揭開。同時大眾的消費能力與經濟水平都在不斷提高,品味也在不提升,對產品,對服務,對傳播都變得挑剔。現在公開名人的生活,還能夠大眾帶來一些好奇,能夠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。但是倘若名人逐漸接地氣,名人的生活被用的泛濫而失去價值,被受眾漠視。未來對于名人而言,還有什么商業價值可以開發值得特別研究。
現在是新媒體時代,也是受眾互動體驗盛行的時代。各種品牌都在尋求與受眾深度溝通,收集受眾大數據,以此更好的維系客戶。而整個社會在倡導一種精神,大眾也在講究精神,尤其是80、90后年輕群體。名人除了影響力和生活,他還有不為人知的情感和精神,這或許可以是未來溝通大眾的紐帶。大眾需要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,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生活,那么精神共鳴就是未來的趨勢。名人恰恰是眾人的榜樣,也具備感染眾人的精神,這也會是值得深度開發的價值點。但就看怎么去詮釋這種精神,怎么去與消費者展示。
無論是品牌也好,產品也好,都有自身的價值壽命,不創新就被淘汰。那么,對于名人而言,亦是如此,如果沒有值得開發的商業價值,自然就沒有利用價值。名人要想能夠保證自身長遠的價值,必然需要品牌化,建設自身的個人品牌,才是長遠商業價值保障。